全員營銷,這個在家電業已出現多年的營銷手段,多年來在中國家電市場上卻是“毀譽參半”。但近幾年來,隨著家電市場持續走低,家電行業頭牌企業們紛紛重啟“全員營銷”,這真的有用嗎?對於變革中的家電產業,這是高招還是昏招呢? 在市場持續回調、消費繼續低迷的背景下,家電企業和商家們還有哪些自我拯救的上上策呢?上周,家電圈提出了“全員營銷、人人帶貨”的思考,沒想到引發了不少家電廠商的熱議,其中質疑和否定者居多。 一些家電業務員、家電導購員直言不諱指出:全員營銷就是一個大坑,最終是“有百害而無一益”。那麽,為何全員營銷會給不少家電人留下如此“糟糕”的印象?站在時代更迭賦予家電產業轉型的新起點上,全員營銷又能否走出過去的“沼澤地”,為家電廠商在終端搶奪提供新的幫助? 其實近一年來,不少家電行業的頭部企業,都在推動並嚐試“全員營銷”。其中,今年春節期間,格力電器就針對電火鍋等小家電,進行“全員營銷”的嚐試,要求員工開設個人微店,為朋友圈的好朋友購買家電提供更合適的價格和產品。類似的情況,包括海爾、美的、海信,以及蘇寧、國美,在過去幾年間都嚐試並推動過,那就是“人人開微店”、“人人能帶貨”,為身邊的朋友買家電提供更優惠價格,給予幫助。 當然上述的嚐試,都是非強製性,而是鼓勵有興趣的員工進行嚐試,將自己的人脈和朋友圈資源變現。不過,很多家電企業鼓勵員工、商家開微店,就成為一陣風,很快就沒有後續的動靜和結果。不過,在蘇寧、國美等線下實體店工作的家電導購員們,運氣就沒有那麽好了。目前每個導購員每個月都要背負這些零售商額外布置的“為線上平台刷單買貨”KPI指標,可以自己買,也可以介紹親戚朋友買,關鍵就是每個月都有考核,完不成就處罰。 前段時間,在創維電視發起OLED降價普及風暴中,也曾在整個集團公司嚐試過“全員營銷”,給每個員工三次低價購買OLED電視機會,鼓勵他們向身邊的親戚、朋友換購OLED電視,提供比終端零售更優惠價格。雖然這項政策在實施之初明確“每個人每個月3台”考核,但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完成任務的員工,並未給予處罰。隻是為了激發大家推廣介紹OLED電視的興趣。 可以看到,對於家電企業和商家來說,一方麵擔心“全員營銷”可能會涉及到對不同崗位不同工種員工的困擾和壓力,所以並沒有強製推行。前期還是以獎勵為主;另一方麵持續的市場低迷壓力,又逼著眾多家電廠商不得不探索,如何更好地利用內部員工資源,進行產品的零售出貨,實現任務目標完成。說白了,企業在探索“全員營銷”的邊界,而眾多商家卻是“赤裸裸”拿全員營銷考核員工。 對於全員營銷,家電圈認為,任何家電企業和商家們,都不能一棍子“打死”全盤否定。過去,全員營銷之所以引發爭議,甚至給不少家電人帶來了諸多困擾和挑戰,並不是因為這個方向有問題,而是在執行過程中“走樣了”,以及相關的環境和配套不成熟,強製性地讓所有員工“背負”銷售任務的KPI考核,達標獎勵、不達標處罰,這自然會引發質疑和否定。 如今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,家電導購和消費的趨勢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。他們除了信賴京東、天貓,以及蘇寧、國美等專業的零售商,也開始對於朋友圈、親戚圈中有家電銷售等從業經驗的人脈產生更多的信任。希望可以通過熟人朋友圈等方式,可以挑選到又好又實惠的家電產品。這就是社群營銷、圈層營銷開始火爆的底層力量。 從這個角度來看,當前以及未來家電企業要推動的全員營銷,從策劃和執行過程中,就要注意順勢而為,不能強製霸道執行:一方麵,要鼓勵員工利用自己的朋友圈,進行相關新產品、差異化好產品的推廣和介紹,而不是以低價為噱頭和誘餌的強推強賣,從人人賣貨向人人帶貨轉變,要讓員工自豪地為企業的產品代言和宣傳; 另一方麵,則要充分珍惜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誠信關係,不要輕易地利用朋友、透支信任,而是要為朋友提供更好更好的產品以及更便捷的服務。所以,未來家電“全員營銷”的重心和內涵需要變化,要為朋友圈購買家電提供更專業的介紹和服務,要讓他們感受到被信任的回報。 所以,站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風口上,對於家電廠商來說,全員營銷不是簡單的壓任務、考核不達標就處罰。而是基於當前的社交化、社群化、圈層化的消費變革和特點,充分利用員工的社會人脈圈子,立足於自身的差異化好產品、好服務,鼓勵員工主動並自豪地為企業的產品推廣和銷售助力。
|